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教育失敗

在小弟印象之中,教育失敗似乎總被用來罵一個人品行不佳、沒公德心、沒禮貌、或不為他人著想之類的,其相近用語便是〝你父母(老師)是怎麼敎的啊〞;就小弟對中華文化的淺薄了解,會這麼罵是其來有自的,中國傳統的教育多半注重於品德教育,因此一個人素行不良,斥其教育失敗自然合情合理。
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老師們多半注重於提升學生成績(至少國高中時),學生自學校學得的東西以知識為多(雖然知識的定義十分龐雜,但在此忽略不管);品行?禮貌?講這些的老師還可能被學生嫌〝管太多〞,分寸沒拿捏好還可能引來學生父母的指責,再加上教學的進度壓力,至少在小弟待過的學校中,會有心力與時間認真指導學生品行與禮貌的教師少之又少。也因為如此,以教育失敗一詞指責他人品行不佳似乎不甚合乎現實。
誠如前述,現在的學校教育多著重於知識的傳承,那檯面上那堆沒知識的發言似乎更應該被冠上〝教育失敗〞一詞;但十分有趣的事情是,在之前那件隕石淨化水中,有人喊出〝那含有輻射能〞一事,似乎沒人對其投以〝教育失敗〞一詞;而且在面對記者其他沒知識的搞笑時,只會有人說〝記者的水準低〞卻無人以〝教育失敗〞一辭貶之。反過來看,當有X大研究生或博士生觸法時,卻又有有一堆人高聲斥其〝教育失敗〞。在現在這個高學歷社會中,人們一方面用力地把下一代推入學校,另一方面卻不肯正視學校的實際功能為何,這狀況實在令人擔憂啊。

近期最為成功的改編動畫─School Days

School Days─一部有著修羅場之名的十八禁戀愛遊戲。雖然該遊戲在表現手法上十分特殊﹝全遊戲均以動畫方式呈現﹞,但礙於成本,其遊戲動畫只能以糟糕兩字形容;單就畫面表現來說,此作品甚至較其他以CG表現的作品來得差。而此部作品在劇情上,也是十分老套的三角戀情。綜合以上兩點來看,此部遊戲被埋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下也不足為奇;那為什麼這部遊戲會有人氣到可以改編為動畫,甚至讓小弟將之評為〝近期最為成功的改編動畫〞呢?這一切都得從其結局說起。
在此部遊戲之中,最受到眾人注目的結局有三個:永遠に我が子へ、鮮血の結末,這三個結局均是以核心角色之一的死亡收尾,並在動畫中清楚地呈現其死亡過程(雖然畫面有點怪怪的...)而造成話題。三個結局中,又以女主角之一慘遭另一位殺害的〝鮮血的結末〞最令人感到錯愕。
就小弟來看,這部作品血腥歸血腥,但其對兩位女主角日漸不穩終至爆發(或壞掉)的心境描寫得相當不錯,也因此小弟曾花費不少時間探索此部作品。但在大致弄清楚兩位女主角的心境之後,小弟反而想知道另一件事:那位造成此等悲劇的男主角究竟在想啥?
在此作品改編成動畫之後,小弟隨即興沖沖地按時觀賞,但失望地發現動畫在並未做出小弟想看的東西,且男主角的行徑恰好是小弟最不喜歡的行為,因此一度對其感到失望。
就在此部作品即將完結之時,小弟抱著〝看看它怎麼收尾〞的心情去看結局,沒想到它竟然收得比原作還要令人錯愕(三位核心角色均亡),在加上其停播時出現的替代節目Nice Boat竟與最後結局畫面不謀而合,使得此作品更廣為眾人討論。
說這部改編得好是因為它改編之後某種程度上忠於原作,但又在結局時作出令人激賞的修改(至少小弟欣賞製作群敢這樣搞的勇氣);比起常見所謂〝忠於原作〞但又丟三落四的改編作品來說,看School Days的改編動畫時至少會有些許新的刺激,不像其他改編作品會有〝原有的感動盡失〞的狀況。
就畫面的表現來說,這部作品也算是不錯(雖然說就整體來說,它只能有個及格分數;但因為其他同期的太混,所以...);雖然畫面普普通通,但至少沒有太大變形。另一方面,其配樂以及片尾曲做得十分好,而且與劇情十分吻合,甚至會讓人覺得〝你這部是來打歌的嗎?〞;相較之下,其片頭曲就....雖然也不算差,但只能說放錯地方了吧(太歡樂了....)。
在小弟的觀點中,看改編作品有時是件很痛苦的事;就如之前所言,許多改編作品雖然劇情上忠於原作,但為某些原因省略不少地方,有時候還會把該作品最讓小弟感動的部份省略掉,讓小弟感到〝看這動畫簡直是浪費時間〞。十分不幸地,最近許多改編作品都是這種水準;就這點來看,School Days動畫雖然只能說是一部不上不下的動畫,但它給了觀眾更勝原作一疇的刺激,因此小弟認為它是近期最為成功的改編動畫。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近況報告

跟暑假前的規劃比起來,小弟的自修強度和修課壓力明顯小了許多;為何會有這種狀況出現呢?且聽小弟慢慢道來。
七月下旬,正值小弟度過暑期自修最為辛苦的階段:重讀電磁學;因為當年敎小弟電磁學的那位老師,是某位上課方式在物理系大學生間已成為專有名詞的〝名師〞,其令人汗顏之舉諸如:推導公式掛黑板、因不喜歡教科書說法跳過、上某章節時忽然飛到另一個章節、考試時留下〝雖然我沒確實解過,但Mathmetica的結果是有解〞一語伴隨傻眼的眾人等等。為了確定是否有不足之處,小弟仔細地研究了近年的研究所考題,赫然發現小弟那兩個星期的辛苦全屬徒勞─至少就準備研究所而言。
仔細審視近年考題之後,小弟大致確認了物理所考試的出題方向。物研所共考四顆:普通物理、近代物理、應用數學以及英文,而其中英文成績不計入總成績中。單就兩科物理科目來說,其出題範圍真的是一如其名:學校所用教科書中有啥就考啥。而網路上傳言的〝普物就是力學、電磁學加熱物理〞以及〝近物就是相對論加量子物理〞,但有修過這些課的就知道,研究所考題遠遠不到那種程度。
也因為如此,原來為了要將大學三年所學全部記得滾瓜爛熟的暑假讀書計畫有了180度的大轉變,從原來不昔死背也要記下所有習題的可怕計畫,轉變為(相對)歡樂無比的英文閱讀練習。
至於修課方面,暑假時的規劃有:
1.熱物理 4學分
2.古典力學 4學分
3.量子場論 3學分
4.日文一 3學分
5.西洋服裝史 3學分
6.森林生物多樣性(二) 1學分 共計18學分
其中量子場論與古典力學是本學期所面對最重的課,量子場論是完全沒接觸過的新領域,修習這門課的難度自然不在話下;而古典力學則是會提到整個力學架構的核心:Canonical Transformations 這項麻煩的東西,這部份算是力學中最為關鍵但也最為數學的部份,但從這部份出發,幾乎可以把19世紀以前的物理通通串在一起。
但就在古典力學第一次上課時,老師告知:〝這部分之前同學抱怨應用太少,而且過於數學,所以一年前就不敎了,現在我們改上流體力學這種以後比較會用到的東西〞;宣告了小弟這學期不會是預想中的蠟燭兩頭燒情形,也因此小弟才能有時間打這篇文章。
另外就是小弟這學期中應該最有趣的課:西洋服裝史,因為老師不太願意加簽而且課程看來蠻重的,小弟便乾脆不簽,這又讓小弟多了三堂空堂。
總結來說,這學期小弟讀書及修課壓力依然不小(雖然只有15學分),但不至於到之前預估如同同時修大一到大三所有專業科目一般;這樣的壓力,卻也必須讓小弟縮減大部分休閒時間,看來在研究所考試結束前,小弟是沒辦法好好地在專注在其他休閒上了。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關渡鐵馬行

不知是為了緬懷這個暑假、亦或是為了響應那不知所云的國際無車日,小弟在昨天(9/15)早上自宿舍騎著鐵馬向關渡直奔而去。
初至台北時,小弟就嘗試從公館騎腳踏車到關渡;但因為當時腳踏車道鋪設不全,有些路段小弟必須牽著腳踏車在僅容一人通行的鋼柱上行走,也有路段必須一面戰戰兢兢地看著身旁呼嘯而過的機車一面與上坡搏鬥。因為這些令人心驚膽跳的記憶,自公館騎腳踏車至關渡的相關事物一直被小弟選擇性無視。
直到這個暑假,小弟為了排遣無聊,常常在下午騎著腳踏車四處晃(但不知為何,總在萬華老店休息);多日下來也發現到原來破碎不堪的腳踏車道已經接通,騎著腳踏車直奔關渡的念頭再次浮現。
就在14號下午,忽然發現15號沒有任何預訂,小弟便毫不猶豫地排下健行計畫。
此次健行之後,對於這個行程的疑慮一掃而空,看來之後會時常造訪該地。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因記憶貧弱而出的怪事

自上大學以來,小弟的記憶總是只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揮功能。譬如因無聊跑到模型店之後才會想起自己庫存中哪些有趣模型可做,因無聊無比清理硬碟才發現某些有趣動畫取得之後便無人聞問,考卷交上去之後才想起某個肥美題目的解法等等光怪陸離的事常在小弟身上發生。
昨日前往教宗家中與教宗同享噴漆之樂,教宗因某事播放一首歌曲,前奏等等小弟都沒印象;但到某段之後,小弟忽然有了印象,而且想起那是一首小弟有意尋找的歌曲(這事好像也一併忘了......)。當時向教宗詢問,教宗給的回應是〝這片CD我有帶去社團播放過〞;但借回來欣賞的時候,發現除了想要的那首之外尚有數首蠻對味的歌曲,若是聽過這整張CD應該不至於只記得一首;再加上會想找那首歌似乎是最近的事(詳情還是忘了......)。事情實際經過就在數項不對頭的記憶片段中持續渾沌不明。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Revell 1/72 StuG 40 Ausf. G 製作日誌-前篇

在小弟原來的計畫中,這盒模型是不在製作清單上的;因為比起長炮管的後期型,小弟比較喜歡短炮管的前期型。但之前教宗大人從倉庫中清出了一盒,據說對其沒太大製作興趣(似乎是因為沒太大惡搞空間),因此轉讓給小弟。
這小東西一如教宗所說,做起來沒啥手感;小弟利用考前衝刺的休息時間便輕易將其組裝至待漆狀態(等待噴漆的狀態);再加上小弟沒有考証的習慣,這小玩意兒便在開工後數日停工。
目前的這東西仍維持在為了避免干擾氣流,未將小東西裝上的狀態;而且為了避免履帶組裝時遇到麻煩,上下車身也未拼起。總之,就是處在看似零散的準完成階段。

Dragon 1/72 M4A3E8 製作日誌-1

M4薛曼中戰車,一輛在小弟之前認為沒啥優點的戰車。在小弟之前的印象中,一直認為盟軍得以贏得歐戰的西部戰線,倚賴的是物資量而非其載具性能;因此對其主力戰車M4,總存在著:〝這東西是垃圾〞的刻板印象。但隨著小弟對戰史更為了解,M4在小弟心目中的印象逐漸扭轉(雖然也能說是知道M4的性能是怎麼個垃圾法.....);這傢伙不濟事歸不濟事,但仍有不少可取之處。因為在二戰時,戰車能在性能以及產量間取得平衡的重量大約是30頓級;代表車種分別是蘇聯的T-34、德軍的IV號、美軍的M4。而M4的車高、裝甲傾斜度、火炮恰好是三者中最不適合戰鬥的,被狠狠修理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在M4眾多系列之中,M4A3可以說是其中性能最好的一款;M4A3E8則算是M4A3系列的最後決定版。小弟看上了這點而想做一台來欣賞,恰好當時Dragon出了1/72的,小弟便毫不猶豫地買下。
興沖沖地開盒之後,卻見一股瘴癘之氣撲面而來。該模子雖然不算糊,但也稱不上銳利;零件旁的毛邊和平面的質感,一再地衝擊感官,迫使小弟遵循生物本能地將盒子蓋上。那盒模型就這樣擺了幾天,小弟一直不敢開工;但所謂長痛不如短痛,與其放在那裡積灰塵,不如早早作完,也許成品不會如此駭人。那模型小弟就抱持著這種想法的情況下開工了。
但小弟顯然是太天真了,這魔型光是在組裝上,就有兩個大問題:
1.砲塔上有條大縫,連帶破壞了藥莢排出口的形狀;所幸膠料偏軟,處理起來不甚費力。
紅線為原來大縫所在,方框則是重新塑型的地方方框處原來有兩個大凹槽
2.車體與底盤不能密合,但因為都在下面,大部分看不見,僅僅邊緣幾處可能被看見。
底盤下的大縫最有可能被看到的地方
已完成的部份
小弟至今終於將車體及砲塔組好,之後還有可怕細節須處理完才能上漆。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這樣擺明是討打

今天舉行了近物實驗的期末報告,要求各組在12分鐘內大致介紹某個我們在這學期中執行了至少一個月的實驗。
小弟因為學期初籤運不好,未能選到最想要做的實驗(小弟想做粒子方面的實驗);只選到了一個應電實驗(就是那種擺擺電路,測測數據,炸炸電子元件就結束的那種)、一個半化學實驗(有大半時間在實驗室中調製藥品)跟一個光譜實驗。因為前兩個實驗實在太無聊了,我們只好選擇報告光譜實驗。
對於這個實驗,助教的提示是〝這個實驗沒做出期待的結果沒關係〞,以及〝只要強調自己學到的東西就好〞;但回頭仔細想想,我們這組在這個實驗上投注的努力似乎未達到某些〝基本要求〞。
第一,我們實驗數據並沒有做完整:進行最後一個實驗時,我們沒有在光路被撞歪後重新來過,反而在那裡停止實驗。事後想想,這是最大敗筆。只要當時多付出3小時,我們就能在今天抬頭挺胸地向教授大聲宣稱〝我們在可用頻帶中沒看到想要的結果〞。雖然事後的討論會指出沒看到並不代表那現象不是發生在那區域,但至少我們有確實地確認〝用這套方法看不到想要的東西〞這件事。
第二,我們沒有把某個關鍵儀器的運作原理搞清楚:這件事是我們被教授釘得最慘的地方,只知道儀器功能但不曉得它的原理,而且這東西還是用GOOGLE一查就能查到的(小弟在事後才發現這點....)。
整體來說,我們這次上台報告被打零分其實還挺合理的;雖然費了不少功夫,也有做一些適當的修正,但說起來這些東西意義不大,畢竟實驗結果偷懶沒做完整,實驗所用關鍵儀器也沒搞清楚運作原理。如果有一項弄好還能勉強交代;但我們是兩項都沒弄好,這樣沒被教授狠狠修理也很奇怪。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P-47D各批次主要差異

這是之前為了製作長谷川1/48的P-47D而做的整理;但為了方便,小弟僅僅記下成為工廠標準的改變。即是說,小弟可能會說某某特徵是在多少批次之後成為標準,頂多提及之前的批次是否運用,至於確實在幾號機之後開始使用小弟就不考究了。而那模子哪邊有問題小弟也暫且不提(等考試完再慢慢分辨)。
P-47D-5-RE
與之前的P-47相較,最大差異是機腹形狀。P-47B和C型的機腹,自側面看是一條自整流罩一路逐漸向上的曲線;但在P-47D-5-RE之後,全部變為向下稍凸的曲線。這個特徵從機腹曲線與整流罩之間來看最準,B和C型的機腹曲線和整流罩平行,而D-5-RE之後的機腹曲線則未與整流罩下邊平行,而是稍稍向下膨出。此特徵也可見於某些較早期的D-1-RE型。
P-47D-4-RA
引擎開始加上注水裝置以提高輸出馬力。
P-47D-15-RE
強化主翼以負荷翼下派龍架。
P-47D-20-RA
改良座艙及彈艙加熱系統。
P-47D-22-RE&23-RA
導入新的螺旋槳。有三種構型:Hamilton-Standard, Curtiss Electric symmetrical&antisymmetrical。其中23-RA僅使用後兩種。
P-47D-25-RE&26-DA
使用泡泡座艙罩(bubble canoby)並截低後機身高度。
P-47D-30-RE&RA
翼下主輪艙後方加裝俯衝減速板,副翼邊緣修鈍,以及座艙改用平面地板(之前的座艙地板有條狀凸起)。
P-47D-40-RA
機背加裝背鰭、並於兩翼下加裝五道火箭滑軌、機尾警示雷達納入標準(此雷達用途不明....),同時改用K-14光學瞄準器(之前為Mk.VIII型)。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被唬了

量物教授在之前講授氫原子能階修正項時,曾經說到:「狄拉克方程式(在那方面)有什麼了不起,它在氫原子能階上的修正用薛丁格方程式加上微擾就能做出來。」據說說出該言論時是因為其他教授盛讚狄拉克方程式在修正氫原子能階上的貢獻;而該教授聽了這段話之後不服氣,量物教授便用薛丁格方程式做出與狄拉克方程式相同的結果給他看。
近幾日小弟開始接觸狄拉克方程式,書中也正好提到狄拉克方程式在氫原子能階上的修正項。概略地看過去會以為書中是使用多複雜的方式去解狄拉克方程式;但仔細看看後,發現他的作法大致如下:
1.對狄拉克方程式取極限(速度遠小於光速),只保留算子(operator)的前兩項。
2.將算子的第二項當做微擾來處理。
有學過相關理論的看官應該看出一點端倪了才對。沒錯,狄拉克方程式取極限之後,如果只保留第一項,那該方程式幾乎就等於薛丁格方程式(說幾乎是因為某些狄拉克方程式的特徵仍然存在)。而保留的第二項便對應了量物教授花了數節課所陳述的效應(如spin-orbit interaction, relativistic correction等等);說簡單一點,量物教授在課堂中所做的事情等同於書中的那段陳述,只是出發點不一樣。量物教授是從薛丁格方程式出發,不斷地引入各個薛丁格方程式中遺漏的交互作用;而狄拉克方程式卻是以一個算子的第二逼近項解決。
現在回頭想想,那時教授似乎也說過狄拉克方程式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那完整性上:薛丁格方程式縫縫補補才能描述的東西,狄拉克方程式卻以近似解就能對付。由這點看來,該位盛讚狄拉克方程式的教授根本是舉錯例了,要是他舉高能方面的東西,薛丁格方程式就真的〝高攀〞不起;但他卻舉個讓狄拉克方程式〝龍困淺灘〞的例子,這該是說那教授學藝不精還是貴人多忘事勒?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急需彌補的斷差

原來札記即是讀書所做的摘要及心得。但因小弟的讀書習慣,有不少書雖說是讀過了,其實對該書的記憶跟隨便翻翻差不了太多,而且小弟手上有不少書目前也只能翻翻而已〈讀完一本MIT研究所要讀三學期的書談何容易〉。而收錄在此類別的文章大概就是小弟翻翻這些書之後的初步心得或是某個主題的整理。
───────────────────────────────────
有跟小弟聊過未來打算的朋友,都會知道小弟準備在下學年修量子場論。以小弟目前所知,量子場論是指自狄拉克之後發展的相對論性量子力學,例如: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等等的總稱。根據一位今年修課學長的描述,此門課與小弟目前所學的量子力學之間有著恐怖的斷差。
為了彌補這段段差,小弟向學長及教授們尋求協助,學長的建議是先看幾本書,但他推薦的書連他自己都說不夠;教授們的建議更勁爆,有的說:去坊間隨便拿一本看看就行;有的說:先看看課程所用教科書。因為那些建議是如此地模糊,小弟只能在原文書店中自行搜索。經過幾次天人交戰,小弟目前(只)買了3本關於量子場論的書:
1.David Griffiths,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Particles
2.Ashok Das, Field Theory-A Path Integral Approach
3.Michele Maggiore,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第一本書是學長推薦的介紹性書籍,內容大概是描述基本粒子的發現歷史以及其理論發展。該書的重點並非詳盡地介紹各粒子及理論;反而是以基本粒子為切入點,概括性地介紹各個相對論性量子力學。就某種意義來說,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科普書,想以這本書彌補量力和量子場論之間的斷差自然是不可能。
第二本則是一本可怕的書,它只用短幾頁介紹困擾小弟許久的路徑積分(到現在還沒搞懂),並在之後所有篇章中盡情地使用。看到那堆飛舞的路徑積分,小弟自是不敢隨意靠近;小弟猜測這書應該是寫給對量子場論稍有心得的人,用以加強對量子場論的了解。
第三本則是一本難度適中的書,該書從介紹古典場論開始,接著介紹如何將某些場量子化(例如電磁場),以此進入量子電動力學,最後粗略地提到之後發展的各種理論。對小弟來說,這本書中有一些部分是小弟正在學的,十分適合做為入門書。
前幾天小弟自系圖中借了該門課所使用的教科書,發現一件可怕的事實:該書是從量子電動力學開始講,而系上課程中的量力二僅僅粗淺地提到狄拉克方程式;也就是說,小弟這學期修完量力二之後,連量子電動力學都還沒跨入,但該門課卻是直接從量子電動力學〈以狄拉克方程式為核心〉開始。小弟推測,系上的量力三應該是用來填補這段斷差的課程,但小弟的計劃表中卻沒辦法塞入量力三這門課。
以結果來看,小弟買的三本書還算是正確的投資,其中以第三本書最為關鍵,該書的主要內容恰好填滿了小弟所學的量子力學與量子場論之間斷差。現在需要的書有了,但似乎缺乏時間,通通堆在暑假絕不是啥好事〈小弟得在那時開始準備考研究所〉,但向前挪或向後拖也無益於己,看來除了咬緊牙根之外似乎沒更好的選擇了。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了解與熟練

高中時,物理公式直覺無比,只要花點時間研究就能輕易地以望文生義法對付;也因此,小弟總是只記幾條基本公式,如此其他東西就能在考試當場推導,這讓小弟有了〝數學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物理概念〞的體悟〈事後發現,這句話只對了一半〉。而大學前兩年小弟就是這樣看待物理的,對瞭解的執著甚至到了排斥演練其中數學的地步,因此對於系上專業科目的了解狀況多是〝想知道大概?,請聽我慢慢道來;啥?還想知道方程式?對不住,麻煩翻書吧〞。
但隨著成績越來越糟,對於書上各式子的反應越來越慢,甚至對付一些基本問題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時,小弟開始查覺這樣子不太夠,於是回頭檢討讀書方式。仔細想想之後,發覺到物理之所以能自哲學的一支躍升為一門獨立學問,最大的原因在於引入可供驗證的數學系統;這使得物理學家的理論不會只是幾近於嘴砲的定性描述,反而能以相應的數學描述系統並預測現象。而小弟之前所作,卻是僅僅將目光擺在那些可說是一文不值的定性描述上〈就邏輯上來說,實驗只能確定用以描述的數學沒太大問題,但無法區分人們對此種現象的描述是否有誤〉,卻忽略了蘊含真正訊息的數學。而想要自那繁複多變的數學中解讀蘊含其中的物理意義,對於數學的認識自然不可少;而對數學的〝認識〞是建立在對其形式的熟悉上。小弟自此了解到〝了解與熟練是一體兩面的事〞,數日前與導生的談話中還得知了〝熟練往往能引發新的見解〞。
或許這些話對各位看官來說不值一文,但對小弟來說,這代表著要補回之前遺漏的課業是需要多麼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幸而事實證明小弟之前有些投資(在課業上的自修)尚有小成。但隨著期末越來越近,小弟也即將成為研究所考生,看來能逍遙的日子不多了。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續談御宅族

昨晚與一位較我更熟悉日本近代流行的朋友聊到關於御宅族的事,小弟先向他確認關於〝otaku〞該辭的來源(就是上篇說到的超時空要塞),接著就聊到動漫角色的〝宅度〞。
以他所知的標準,近來作品之中,僅有〝Lucky Star〞中的此方和她爸爸比較像標準的御宅族,其他角色的狀況則大多屬於〝fans〞。據他所說,隨然近來〝otaku〞在日本的用法有擴及其他領域,但其具負面性質一事並未改變。他以近來日本某部日劇當例子:劇中有一幕是兩位警察衝入某嫌犯家中,該地充斥著美少女海報,警察A便說:〝這嫌犯應該是個otaku〞,警察B忽然問道〝學長,關於園藝剪裁....〞,警察A便像被啟動了什麼開關一樣,滔滔不絕地講著關於園藝剪裁的事;直到夜幕低垂(他們是在日正當中時進入嫌犯家),警察A終於告一段落,警察B輕聲道:〝學長,您也是個otaku啊....〞。從上述兩個案例,大概可以整理出〝otaku〞在日本是用來稱呼對某些領域有〝異常〞狂熱的份子,那種狂熱程度是會讓人覺得有問題的那種狂熱。
那以這個標準來看,在台灣有許多自稱為宅男的傢伙,不過是好趕流行(至少在自稱上)、不求上進的貪玩大學生而已。而在敝社之中,對某領域的狂熱可以被稱為〝otaku〞的傢伙也真的存在(是誰我就不說了,請自行對號入座),但多數是介於〝愛好者〞與〝otaku〞之間。果然,玩模型的傢伙沒有一定程度的愛是不會認真玩的。

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自御宅族(otaku)說起

上週四,小弟在顧展時看起了當天買的角川輕小說〝Tiger X Dragon〞,同時在場的國防炭學長忽然問道:「看我這個跟看你那個,哪個比較宅?」(當時該位學長手中應該是拿著一本麥田出版的〝海軍艦艇誌〞。)。小弟當時是頗為含糊地說:〝社上應該沒有人是宅男〞;但回頭想想,小弟對於〝宅男〞一詞的定義還真的不太清楚,至少小弟就所知,〝御宅族〞的用法與定義就有不少相互矛盾之處,到底哪個才是創始者想表達的呢?哪個是社會大眾在特定族群身上貼的標籤呢?而這個標籤又是為何會些貼在那些族群上呢?為了解決這些疑惑,小弟便對〝御宅族〞一詞做了些調查。

─────────────────────────────────────────────────────────────

在日文中,〝御宅族〞一詞是寫作〝otaku(; 宅)〞,這個詞的原意是〝貴府、你家〞,怎麼樣都難以與一般人所知的宅男形象,諸如:足不出戶、熱愛ACG(animat,comic,game)等等扯上關係,反倒是〝(閑居家中)〞或〝秋葉原系(系)〞*註一 這類詞更接近那種整天呆在家中看動漫、打電玩的人。
那麼〝otaku〞這詞一開始到底是怎麼被使用的呢?根據維基百科,應是愛好ACG族群受1982年撥映的〝超時空要塞〞影響,而以〝otaku〞一詞彼此稱呼(〝otaku〞原來就能當第二人稱使用,超時空要塞中正好有角色以此稱呼對方)。說穿了,就是某些ACG族群覺得這稱呼又新又炫而拿來用;而這稱呼不久後便被用來代稱這整個族群。
既然〝otaku〞一詞被用來代稱整個ACG族群,被加上一些大眾對這個族群的偏見自是難免。就如同男同性戀一般,新聞一旦播報〝男同性戀搞轟趴,愛滋人數逾半成〞,男同性戀之後自然難以脫離〝愛滋病帶原者〞這類標籤。而ACG愛好者呢?其萌文化之中最輕易被發現的特點,便是特異的女性形象。當某個賣場充斥著大量相關圖像及模型,愛好者們泰然自若地在這類環境中交談,並著迷地拿著相關產品翻閱、把玩,這不被當成變態才奇怪。也因此如此,〝otaku〞在日本是具有負面涵義的辭彙。(說簡單一點就是某些不為大眾接受的特點反而成為大眾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
但到了最近,
〝otaku〞一詞漸漸有了稱呼某個領域狂熱者的中性用法,在日本也有所謂〝摔角御宅族〞、〝鐵道御宅族〞、〝園藝御宅族〞、〝軍事御宅族〞等等,這使得〝otaku〞一辭的用法變得更加多樣。
而在台灣,個人認為BBS對〝御宅族〞這個名詞的使用方式較偏向於最早出現的情況:覺得這是個新鮮的名詞而使用;而使用者也未必狂熱於某領域,頂多在某些方面,例如:沒有女朋友、不重外表、不愛出門等特色與〝otaku〞的形象相同。

─────────────────────────────────────────────────────────────

自上述內容來看,〝御宅族〞的使用方式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也因為如此,小弟和社上學長們似乎都難以逃離〝御宅族〞一詞,要嘛是對模型和軍事狂熱,要嘛是對ACG狂熱,而且多數都沒有女朋友....。嗯....還是不要講下去好了,套句學長的話:阿宅已經很惹人厭了,自怨自艾的阿宅根本是欠槍殺。

註一:
秋葉原系:因ACG族群在電器用品方面有較一般人高的需求,因此常會在當初日本東京都內曾以電子商品著稱,被稱作「電器一條街」的秋葉原一帶出沒,當地商家為迎合此類族群也跟著販賣ACG相關產品,這使得該地成為ACG族群的〝聖地〞之一。

參考資料:
Wikipedia,小弟讀過的輕小說、ptt&ptt2、電子日文辭典。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開幕致詞

自半年以前,小弟總說著:〝有數位相機之後,就來架個部落格吧〞。三個月前,小弟購買了生平第一台數位相機;但是架部落格這回事,卻一直被排在最低順位,在不斷派出的作業之前,這事只得這麼擱著。前幾天,模型社的展覽結束,小弟拍了不少照片,便想趁著期中考剛結束,好好整理相片並放到網路相簿上去(當時小弟也沒有網路相簿),順便為自己的作品寫篇心得,這個部落格就這麼誕生了。
部落格的名稱-蒲燒鰻的雜物櫃,來源是小弟在社團的綽號-蒲燒鰻。該名出自一架小弟在入社初期的作品:蘇聯MFI原型機,Mig 1.44;敝社教宗-MIHARU對該機的評論一針見血:〝不覺得把兩邊機翼遮起來就很像蒲燒鰻了嗎?〞。教宗還大力慫恿小弟將該機塗成蒲燒鰻塗裝,小弟自是一口回絕。但在噴漆時,小弟為求方便,未將引擎噴嘴裝上機身,而是把兩根大小合適的木筷自機身的後部開口插入;那像烤鰻魚一般的德性正好被教宗和眾位學長看見,該機從此脫離不了〝蒲燒鰻〞一名。當時小弟還入社不久,學長們自然不可能輕易記住小弟;因此眾學長們提到小弟時自然會以〝那位作蒲燒鰻的學弟〞來稱呼小弟;久而久之,蒲燒鰻就成了小弟的綽號。
文章內容方面,預定是以所見所思為主,讀書和看動漫的心得居次,再加上作模型的筆記和心得;雖然這已經是按照小弟頭腦發熱方向的頻率數排序,但依小弟心口不一的個性(一堆事能讓小弟頭腦發熱,但要寫出來又是另一回事),頻率較低的成為大宗也不無可能....。
雖說部落格應是個表現自我的地方,但小弟希望它也是個磨練自我的地方。至少對小弟而言,在部落格上寫篇文章就是個挑戰(速度就是第一個挑戰...),還希望各位看官不吝指教,讓小弟能更加進步,也希望小弟的文章能帶給您些許感動(無論是哪方面)。